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魏策四原文及翻译)

#头条创作挑战赛#?

田会反叛

公元前405年,齐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当了五十一年傀儡的齐宣公去世了,他的儿子齐康公继任齐国国君。

第二件是田氏家族发生了内讧,田会反叛,带着廪丘(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西北)投奔晋国赵氏去了。当时赵氏的宗主是赵烈候(赵襄子的孙子),在得知田会前来的消息后立刻去找魏文侯韩景侯韩康子的孙子)商量对策。

“想必两位都听说了,田会带着廪丘归顺赵氏,我一直犹豫到底要不要接纳他,所以专门来找你们商量一下。”赵烈侯问。

“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大片土地,这可是天降之福,又有什么好犹豫的?”韩景侯一边笑一边颇有些羡慕地说。

“现在的廪丘对我来说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如果接管了,就意味着要与齐国的田氏打上一仗了。”赵烈侯说道。

“这有什么好怕的?反正田氏与我们征伐不断,就算把田会送回去,田和也未必领情。就算他领情了,以后还是免不了攻打我们。既然如此,又何必瞻前顾后?”韩景侯不以为然地说。

“如今田氏的实力不可小觑,仅凭赵氏的力量恐怕未必有胜算。”赵烈侯依旧有些担忧。

韩景侯听完此话已经完全明白了赵烈侯的用意,一边笑一边说:“韩、赵、魏一直以来都是同气连枝,真要打起来我们两家怎么会袖手旁观?”

听韩景侯这么说,一直沉默不语的魏文侯也发话了:“一旦接纳了田会,想必田和的大军会立刻包围廪丘。依我之见,此次救援廪丘由赵氏派遣主将,韩、魏两家鼎力相助,必能大获全胜。”

有了韩、魏两位宗主的支持,赵烈侯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兴奋地说道:“若能战胜田和,廪丘之地我们三家平分。”

还没等韩景侯表态,魏文侯立刻摆了摆手,然后一字一句地说道:“分土之事不必急于一时。此次田氏内乱,我们如果能善加利用,能得到的东西绝不止一个小小的廪丘。”

韩景侯和赵烈侯对视了一下,虽然都没太理解魏文侯的用意,但依然坚定地点了点头。

二 龙泽之战

得知田会反叛的消息后,田和立刻命令族人田布率领重兵包围了廪丘。与此同时,赵氏的孔青担任主将统领韩、赵、魏联军奔赴前线进行救援。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双方谁也没打算退让,于是两军便在龙泽展开了激战。虽然这一次田氏几乎是倾巢出动,但毕竟晋国的三家实力更强。最终,三家联军大获全胜,一共斩杀齐军将士三万人,并且缴获了两千辆战车。

纵观整个春秋时期,实力最强的晋国军队编制最多时拥有六军,根据《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的记载来估算,大约是七万多人。关于战车方面,纵观春秋时期的几场著名战役,城濮之战晋军出动战车七百乘,鞌之战晋军出动战车八百乘,崤之战秦军出动战车三百乘。虽然到战国初期各国的军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经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龙泽之战齐军的损失是极其惨重的。

战斗结束以后,主帅孔青命令把敌人的尸体堆积成山并且筑成“京观”。谋臣宁越强烈反对这样做,于是对孔青说道:

“三万具尸体筑成京观的确可以震慑敌军,但如此利用实在是太可惜了!”

“哦?先生的意思是?”孔青听完反问道。

“不如退兵三十里,让齐军前来收尸,这样反而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宁越看着说道。

“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孔青继续问道。

“耗尽敌方的国力本身也是一种战争手段,而且效果可能更加显著。齐军在这场战役中已经损失了众多的战车和无数的武器装备,如果再动用国库中大量的银两安葬阵亡将士,这对于整个齐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宁越解释道。

孔青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问道:“如果对方不来收尸,又该如何是好呢?”

“率军出征惨遭失败,这是第一条罪状。士兵活着出征却没能活着回家,这是第二条罪状。如今对方给机会收尸,他们却不来,这是第三条罪状。田氏一族之所以拥有如今的地位靠的是民心所向,如此一来,无论是百姓还是百官都会对他们产生怨恨,一旦产生了怨恨,堡垒就会从内部被攻破了。”宁越继续解释道。

孔青听罢思考了一下,继续说道:“您说的没错,但我还是有一事想请教先生。”

“将军请讲。”宁越说道。

“如果这两座京观起到了瓦解敌人斗志,消磨对方锐气的作用。从而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战斗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呢?”孔青向宁越问道。

“什么?难道我军还会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吗?”宁越显然没有料到这一点。

“当然,这场战争只是开始,主公还有更深一层的谋划。其实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只要能够震慑住对方,我作为主将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孔青对着有些吃惊的宁越微微一笑,起身走出了军帐。

三 割地求和

虽然龙泽之战,韩、赵、魏三家旗开得胜,但他们并不打算就此罢手。鉴于越国趁着三家伐齐灭掉了齐国的附庸国缯国,三家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04年,向越国提出了联合出兵的请求,与此同时又让晋烈公在任地(今山东省济宁市东南)举行会盟,和郑、鲁、卫等诸侯商议再次伐齐。一切准备妥当之后,韩、赵、魏以及越国同时对齐国展开了攻击。

得到消息的田和大吃一惊,因为他没有料到三家竟然如此决绝。刚刚元气大伤的齐军对战强强联合的晋、越联军,无论怎么看都毫无胜算。经过深思熟虑,田和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决定割让建阳(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和巨陵(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两地与越国讲和。越王翳听到田和开出的条件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越、齐两国在鲁国的稷门(南城门)签署了和平条约。由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齐国的建阳和巨陵,得意忘形的越王翳突然兴致勃勃地对东道主鲁穆公说道:

“一直以来都没有机会游览贵国的都城,不知道鲁公可否为寡人驾车一游?”

此言一出,鲁国众臣一片哗然,但慑于越王的威严,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对,鲁穆公看了看身边的大臣,又看了看越王翳,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

“不知道齐公可否作为参乘与寡人一起游览呢?”越王翳又把目光转向了齐康公。

看到鲁穆公都毫无怨言地亲自驾车,作为求和一方的齐康公自然是不敢多言,慌忙点头答应了。

接下来,三人同乘马车在曲阜城中纵横驰骋,不明所以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但明白其中缘由的人们却黯然神伤。在尽情羞辱了齐、鲁两国国君之后,越王翳带着战利品高高兴兴地回国了。而此时作为齐国实际掌权者的田和,虽然躲在幕后,但他的内心一定是万分痛苦的。一方面是因为他对齐康公遭到的屈辱感同身受,另一方面,稳住越国只是缓兵之计,真正的危机并没有解除,接下来他还要面对韩、赵、魏三家的再次进攻,而且这一次,魏文侯亲自督战。面对如此困局,田和又该如何应对呢?

四 再度败北

公元前404年,韩、赵、魏三家包围了齐国的平阴(今山东省平阴县东北),田和派项子牛出兵迎战。或许是由于去年三万将士尸体筑成的京观太有震慑力,也可能是因为对手的兵力太过强大,两军刚一交战,毫无斗志的齐军便再度败北。面对如此困境,主将项子牛十分忧虑。

“韩、赵、魏三家如此执着地与我们交战,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项子牛痛苦地说。

“看他们的架势颇有和齐国决一死战的意味。”谋臣括子随声附和。

“齐、晋两国并不接壤,即使占领了平阴也未必能够守得住。”项子牛接着说道。

“如果没有战略意义,那么三家打这场仗必然是为了博取名声。”括子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哦?”项子牛疑惑地看了看括子。

“三家为了进攻齐国还特意召集诸侯并且昭告天下,和当年群雄争霸如出一辙。如果此时能让君上亲自向对方表达俯首称臣的态度,相信三家就能立刻退兵。”括子解释道。

项子牛点了点头,喃喃地说道:“这场仗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赢的,求和还是上策。”

但一旁的无害子听了两人的对话立刻反驳道:“括子的话简直是骇人听闻。”

“是吗?先生有什么高论?”项子牛问道。

“如果想战,就杀身成仁以存国家。如果想和,就割让土地以安社稷。如今让国君亲自去向敌方求和,这真是闻所未闻。”无害子看了看括子,缓缓地说。

听完无害子的话,项子牛没有说什么,思考良久还是果断地摇了摇头说:“就按括子的提议去办吧。”

项子牛的意见最终得到了田和的肯定。接下来,刚刚在越王翳那里受尽屈辱的齐康公又被迫前往三家的军营。魏文侯听明来意后大喜过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齐国握手言和的请求。但他知道齐康公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和谈的具体事宜还是要跟田和去商议。因此,在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后,以魏文侯为首的三家代表与田和在齐国的雍门(西城门)外举行会盟,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双方握手言和并且达成了以下两项共识:第一,齐国马上从廪丘撤军;第二,立刻停止修建抵御晋国的长城。停战协定签订完毕,韩、赵、魏三家又带着齐康公去朝见天子周威烈王,并且进献了齐国的战俘。自此,这场持续两年的晋、齐之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不知道大家在看完我的记叙后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一直以来非常团结的田氏家族为什么会发生内乱呢?韩、赵、魏三家为什么非要通过攻打齐国来赢得名声呢?接下来,我们就回到整个事件的起点,去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五 叛乱的真相(上)

关于田会谋反这件事情的始末,我们先来看看《史记》是怎么记载的。

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自廪丘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贷立。田会反廪丘。(《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宣公五十一年,田会以廪丘反。(《史记·六国年表》)

上述三段史料如此惜墨如金,导致我们对于整个事件的过程毫无头绪,为了更具体地了解这件事,再来看看《竹书纪年》中是怎么记载的:

(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

这里的“公孙会”和《史记》中的“田会”是同一个人,有了这段文字,整个事件逐渐开始有了眉目。田和、田布与公孙孙、田会之间很可能积怨已久,在齐宣公五十一年,也就是晋烈公十一年,即公元前405年,双方的矛盾彻底激化,在田和的指使下田布杀掉了公孙孙,田会自知毫无胜算便带着自己的封地廪丘投奔赵氏去了。关于这个事件的性质,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公元前405年,因为田悼子去世,田氏发生内乱,公孙会在廪丘叛变,叛归赵国,引起了齐和三晋大战。”由此可见,他认为这是田氏内部的事情。王森阁、唐致卿主编的《齐国史》中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但晁福林却认为公孙会和公孙孙两人应该是齐国公族,这是田氏家族和齐国公族之间的斗争,他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中写道:“可以说《史记》所载的‘田会’乃是公孙会之讹。……廪丘在齐国西境边地,如果推测公孙会为其守将是姜齐势力的另一个据点,当不是臆说。……说公孙会之乱是姜齐势力和田氏的斗争,比说它是田氏内乱,似乎更恰当一些。”

虽然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我更认同第一种将其定性为田氏内乱的说法。首先,“公孙”这个词不能完全确定其齐国公族的身份,因为它也可能是姓氏。其次,田恒弑杀齐简公之后就将齐国东部划为自己的封邑,这是公元前480年的事情,即使当时齐国公室还能在齐国的西部拥有一席之地,但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土地恐怕早就被田氏蚕食殆尽了,上文所述齐康公任人摆布的惨状也能说明齐国公室如今已经毫无权力。

通过上述分析,田氏内讧的事件已经大致可以复原了,可就在我准备梳理并定论的时候,另外一段文字又让我疑惑了起来。《战国策·魏策四》中记载:

缯恃齐以悍越,齐和子乱,而越人亡缯。

越王翳灭缯国的事情前文曾提到过,但这段文字里耐人寻味的是“齐和子乱”这句话,“和子”指的是田和。我们一直以来说的都是田会的叛乱,《战国策》里面为什么说是田和之乱呢?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六 叛乱的真相(下)

根据前文的记叙,但凡称之为某某之乱的事件大多都跟君臣或者是卿大夫之间争夺权力有关,这其中一般都会发生君主或者是重臣的死亡,从而导致国内的局势陷入一片混乱。可根据现有的材料来看,也只有田和指使田布杀掉公孙孙从而导致田会叛逃这一件事情。田和作为田氏的宗主,除掉自己家族的异己属于卿大夫内部的事务。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比比皆是,很难称得上“乱”,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战国策》的记叙夸张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看《清华简〈系年〉》中的记载。

《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二章中对公元前404年韩、赵、魏第二次伐齐有着详细的记载,这些我在前文中已经有所描述。但在其中还有一条关键的信息,晋伐齐的这场战争跟“项子牛之祸”有关。在这场战争中项子牛是田和任命的主将,期间除了抵御外敌和商议和谈的事情以外并没有其他的举动。由此可见,《战国策》中所说的“齐和子乱”确有此事,而且和“项子牛之祸”是一个事件。

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虽然史料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我们不妨大胆地去推测一下,田悼子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被田和杀掉的,而具体的执行者就是项子牛。首先,越王朱勾去世以后,田白本来想趁机伐越,但被田和制止了,说明田和是一个颇具才能的人,他可能不甘心久居在自己的哥哥田悼子之下。其次,田悼子死亡、公孙孙被杀、田会叛逃都是在同一年发生的。最后,也是我觉得最能说明问题的一点,《史记》中居然完全没有田悼子这个人。因此,田悼子的消失以及《史记》中对田和简略的描述一定是史书的撰写者试图在掩盖真相,也正因为如此,反而让我更加相信了自己的看法。

但推断毕竟是推断,以目前的文献资料还是无法盖棺定论。在结束本篇之前,我还是想提出一个到目前还存在的疑惑,即便田悼子是被田和所杀,这也只是齐国卿大夫家族内部的事务,韩、赵、魏三家本不应该插手此事,却为什么非要接二连三地讨伐他们呢?而且赢了之后为什么还要去周天子那里炫耀一番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仔细地把整个事情梳理了一遍,突然发现齐宣公也是死在这一年,于是我便有了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想,齐宣公的死会不会跟田和、项子牛等人也有关呢?但这也只是猜想,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还要期待以后更多出土材料的佐证。

七 田氏代齐

连续两次的惨败让齐国受到了重创,田氏一族想在短期内提升国力并且参与到争霸当中的希望破灭了。反观韩、赵、魏三家,联合攻齐的行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也赚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景侯、赵烈侯和魏文侯为诸侯。自此,韩、赵、魏三家从晋国独立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国。

尽管魏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当,但它没有故步自封。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任国君励精图治,陆续起用如吴起、西门豹等一大批名臣,同时又不断改革,让魏国的实力迅速增强。与秦国河西地区不断争斗的过程中,魏军也一直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与此同时,赵烈侯也效仿魏文侯进行改革,不久赵国也加入到强国的行列。与三家不断提升的状况截然不同的是,越国内部的各方势力开始互相争斗,实力不断下滑。

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也抵挡不住三家的进攻。公元前400年,韩、赵、魏三家伐楚。公元前391年,韩、赵、魏三家联军大败楚军。但幸运的是,吴起由于在魏国受到排挤而出逃到楚国,得到消息的楚悼王大喜过望,并且立即命其进行改革。最终,吴起也不辱使命,楚国的国力也迅速得到提升。

正是因为天下诸侯忙于征伐、改革和内斗,给了齐国恢复元气的机会。公元前394年,齐国进攻鲁并大获全胜。公元前390年,齐国进攻魏,占领了襄陵(今河南省睢县西)。自此,齐国终于走出了被周边强国压制的困境,开始在战国时代这个大舞台之上展露锋芒。

虽然齐国的处境有所好转,但身为国君的齐康公却被田和赶出了都城临淄,被迫迁往海滨,连当傀儡的资格都失去了。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武侯举行会盟,期间田和表达了想请魏武侯帮助自己得到周天子册封的意愿,而魏武侯也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封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正式代齐。公元前379年,齐康公离开了人世,姜姓齐国的祭祀也就彻底断绝了。

八 田氏家族

随着田氏正式代齐,我们的故事也临近了尾声。纵观整个春秋时期,客居他国的流亡贵族比比皆是,但能在客居国成为显赫家族的已是凤毛麟角,而最终取而代之的也只有田氏一家。起初,逃离故国的陈完在齐国毫无根基,此时的他恐怕根本不会奢望那段预言会成为现实,因为燃眉之急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这种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的处境中,田氏家族的历任宗主们面对任何问题都只能小心翼翼,没有万全的把握绝不出击。经历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之后,田氏家族异国人的身份逐渐被忽略,慢慢融入齐国的他们开始与其他家族一起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参与者。

反观齐国的国、高、崔、庆、栾、鲍等家族的宗主们,他们经常做出一些冲动而又愚蠢的决定,结果导致自己的家族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看齐国的公室,从桓公去世后就陷入到不断争斗的漩涡当中,国君们的执政能力十分堪忧,即使是得到“中兴之主”评价的齐景公也被人贴上贪图享乐、生活奢靡的标签。正是由于姜姓贵族的全面没落,不断崛起的田氏家族顺势转守为攻,将取代君主的目标提到了日程上来。

接下来我们再回顾一下文中所出现的十二位田氏宗主,他们分别是陈完、田稚、田湣、田须无、田无宇田开田乞、田恒、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其中,我着墨最多的是田无宇、田乞、田恒和田和,正是这四个人演绎着田氏家族的起承转合。

首先,田无宇将家族推向了台前,然后田乞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将家族发展壮大,接下来田恒弑君从而让田氏执掌国政,最终田和实现了田氏代齐。当然,田氏家族能够取代齐国更深一层的原因还是由前文中提到的周代分封制、井田制等一系列制度所造成的,由于宗法制度的不断瓦解,卿大夫们不再关心共同的血缘,而是将重心转移到了家族利益之上。

除了齐国,其他诸侯国也发生了世家大族威胁君权甚至是取代的现象,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三家分晋”,相较于晋国被韩、赵、魏瓜分,田氏家族取代齐国的过程很难称得上轰轰烈烈,既没有影响命运的艰难抉择,也没有身处绝境的力挽狂澜,只需要跟随着历史的车轮,谨慎地规避掉显而易见的错误,一切都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但正是像齐、晋这样的大国都被取代得如此轻而易举,让天下的诸侯们陷入到深深的恐惧当中,如此困局到底该如何化解呢?在经过无数的探索之后,诸侯们终于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避免重蹈覆辙的唯一方式就是变法图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yu453.com/3561.html